(转自:高凤勇的经济学解释)
最近在思考很多企业成长路径和竞争力的时候,突然“闪电战”这个词进入脑海。
最早发现本土品牌蚕食国际品牌的案例,是在建筑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
好像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吧:
地方要上一个项目,比如建个大桥,或者盖个新型建筑物。
特别的建筑需要相应的工程机械和建设机械做些改造以满足工程的需要或者来大大提高建设的速度。
通常这台设备的改良、改造需求,如果选用国外设备的话,先要其中国工厂把新需求报给总部再传递给研发部门,能不能接受改动根本无法预知,即便接受的话其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周期也超级漫长,因为人家没有五加二白加黑的习惯啊。但是按中国政府对项目效率的要求,怕是大楼早就盖好用几年了,他们那个设备图纸还没改好。
这个机会当然也是压力就给了中国企业,咱们研发人员加班加点,生产部门加班加点,老板亲自坐镇,先干出来再说。设备放到现场,肯定问题不断,不好使,但是咱们的供应商都不是交了设备就万事大吉了,肯定会有一个排的工程师在现场服务,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争取好歹断断续续使用,保证工程进度,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收获新场景,获得新Know how,几个新工程下来,设备不仅越来越好用,关键是掌握了更多新参数,开发了更多新功能,并且可以指导其他设计师可以设计更难建的工程了,因为咱有了新工具。
这时候我们的设备就不单纯是廉价了,而是有新功能,有更出色的性价比,甚至能干进口设备干不了的事情,当然后面就是占领全国市场,国际市场。
工程机械之后,我又在自主品牌车、汽车零部件、高铁等领域发现很多类似的案例。
这几年,我又在半导体、创新药领域收获到好多异曲同工的感受。
我们抽象到一切的元素,“闪电战”的影子就脱颖而出。
我们是靠全民的效率,靠我们的快跑,来争夺下新的商机,在新的商机中获得场景,在新的场景中更新和积累数据,然后就有了甚至老外都没有的新技术、新装备。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们干的不就是闪电战吗?
那我们为什么能做到闪电战呢?
从微观和个体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爱居安思危,都要追求更好的企业发展,更好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比谁都卷,很多人卷并快乐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接受自己这辈子努力去卷,争取换取自己的孩子没那么卷,大家拍胸脯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情节。
从宏观上来说,可以总结的地方更多一些,也可以描绘成很多中国特色,比如:
我们新型的举国体制,从应对挑战的规划引领,到全面又高效的基础设施,到产学研整体的攻关努力,集中力量干大事在攻关效率方面有天然优势,没有效率,何谈闪电战?
还有,我们越来越完备的产业链,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啥行当都有,门类齐全;第二个维度是每个行业,从原材料,到中间零部件,到整机,以及每个环节的生产制造,我们基本是全覆盖的。所谓的卡脖子,基本是在部分技术指标参数要求特殊的材料和设备领域,六年以来也突飞猛进,卡脖子的环节肉眼可见地减少。
这些完备的产业链,还依地理环境扎堆形成特别密集的产业链集群,在几个发达区域,非常多的产品是门对门配套,效率高,成本低,协同快,有新需求产业链还会组团协同攻关;这个对某个新产品发起闪电战极端有利。
未来,即便我们在各个领域的优势全面形成,会不会遭遇其他国家闪电战的竞争呢?
可能性永远存在,但是,需要很多条件,比如:
其他国家能像我们一样卷起来吗?
其他国家能建成跟我们一样高性价比的普惠教育吗?
其他国家能搞出参与国际竞争的举国体制吗?
能形成像我们一样廉价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完备产业链吗?
。。。以上条件能同时具备吗?
当然还有,我们这个民族什么时候变成几代人都贪图享受,不再卷了呢?
如果这辈子看不到的话,那余生,就必须对中国充满信心。
]article_adlist-->长富资本-线上配资炒股网站-股票配资网站导航-炒股配资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